金秋九月,海风捎来敬意。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事学院的教室里、实训室中、办公室内,总有一群身影在默默耕耘。他们有的曾驰骋远洋,把大海的故事搬进课堂;有的深耕讲台,用创新让知识长出翅膀;有的心系学子,以陪伴护航成长之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这些“航海引路人”,听听他们与教育、与海洋的故事。
黎冬楼:从远洋船长到航海教育的拓荒者
黎冬楼院长,身上总带着一股“闯”劲儿。1997年起,他在新加坡OCEANTANKERS等企业从实习生一步步成长为远洋船长,驾驶室里的每一个按钮、海图上的每一条航线,都刻着他对航海事业的热爱。但他心里始终有个念头:“海南坐拥广阔海域,怎能没有像样的航海教育?”带着这份执念,他转身投入教育事业,成了海南航海教育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海事学院的课堂上,他主讲《船舶操纵与避碰》,总爱把自己在海上遇到的突发情况当作案例:“当年在马六甲海峡,突然遇到渔船横穿,我是怎么判断距离、调整航向的?你们将来上了船,遇到类似情况就得这么办。”他的《航海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驾驶台资源管理》考试通过率常年保持100%,学生们都说:“黎老师的课,听着像讲故事,学着就忘不了。”作为学院院长,他深知“航海人才不能只在教室里培养”。这些年,他跑遍了沿海的大小航运企业,走访次数超过100次,硬是拉来了二十余家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们能在实船上练技能、在企业里学经验。如今,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了三沙市船务管理的骨干,有的在海南自贸区的港口发光发热。每当说起这些,他总笑着说:“看着他们驾驶船舶驶向深蓝,比我自己当年开船还骄傲。”
王广玉:十五年坚守,做学生的“航海灯塔”
王广玉船长,在海事学院教了15年书,学生们都说:“王老师的课,是三副考试的‘定心丸’。”他带的三副考试科目,通过率常年在全省名列前茅,秘诀就在于他的“耐心+匠心”。“三副考试知识点杂,操作性强,得一点点抠。”他总把复杂的航海知识拆成小故事,把操作技巧编成顺口溜,“比如看海图,我就教他们‘先看大势,再找细节,坐标对一对,方向别搞反’。”除了书本知识,他更重视职业规划,经常找学生聊天:“想跑远洋还是沿海?打算在哪个岗位深耕?早规划,路才走得稳。”这些年,他指导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学生毕业后发来的报喜短信:“王老师,我今天独立值完第一班岗了!”他总说:“航海教育是良心活,看着他们能安全航行、有所成就,比啥都强。”
王蕊:十七年深耕,让知识“活起来”
王蕊博士、副教授,现任海事学院海运管理系主任、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负责人,浙江大学访问学者、海南海事局评估员。从教17年,她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把“教师”这份责任扛在肩上。她备课时不仅吃透语言知识,还钻研行业动态,让学生听得进、用得上。教学之外,她近三年主持省级教改项目、教育部课题等3项,出版校级教材1部、发表省级论文6篇,还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连续多年指导学生获海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守岗尽责、勤勉认真,王蕊老师用十七年的坚持,诠释了高校教师的担当与热爱。
黄健恒:把赛场当课堂,让技能“实打实”
黄健恒副教授,主讲《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上得“接地气”,是出了名的“以赛促教”能手。他常说:“货运代理这行,光背理论没用,得真刀真枪练。”于是,他把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搬进课堂,从单据填写到流程优化,手把手带着学生练。2022年,他指导的学生拿下海南省职业技能货运代理赛项二等奖;2023年,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第三名,学生还被评为“海南省技能能手”。每次备赛,他都陪着学生模拟赛场场景,“哪里填错了一个数字,哪里流程多走了一步,都得揪出来改。”除了竞赛,他还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考证,通过率稳居前列,“这些证书不是目的,是想让他们毕业时,手里多几张‘通行证’。”作为水路运输与海事管理专业负责人,他还在探索“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模式,今年刚拿到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职业本科教育,就得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这话他常挂在嘴边,也实实在在地做着。
许旭明:以船为讲台,让航海课“看得见、摸得着”
许旭明副教授,深耕航海教育13年,他的教学理念特别实在:“航行即课堂,甲板即讲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航海技能,他创新出“理论+模拟器+实船”三维教学模式,还联合多家航运企业建起实训基地,“光在教室里讲怎么掌舵、怎么避碰,学生永远学不会,得让他们亲手操作。”他的课堂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把远洋航线的海图铺在教室,让学生分组规划航线;按实操能力分层教学,给基础弱的学生开“小灶”;搞“一生一策”船舶应急处置训练,模拟触礁、火灾等突发情况,“海上情况千变万化,必须让他们练出条件反射。”这一招很管用,他带的学生实操考核通过率连续10年达95%。他开发的航海模拟器操作、极地航线设计等校本课程,因为有趣又实用,成了学生抢着选的“爆款”。这些年,他培养出多名优秀学子,更把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将“安全航行、敬畏海洋”的理念悄悄种进学生心里。“能让他们在海上走得稳、走得远,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吴永福:用创新给课堂“加马力”
吴永福大管轮,是海事学院里出了名的“技术控”。在他看来,“新工科”教学不能守着老课本,得跟着产业需求跑。今年8月,他带着自己打磨多年的教学方案参加第二届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举拿下全国二等奖,同事们都说:“这奖来得一点不意外,他的课堂就像个‘创新实验室’。”他的科研成果总带着浓浓的“海南味”。针对本地椰子加工的难题,他研发出“一种椰子壳肉分离机”,还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更难得的是,他把这个发明拆解成一个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分析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思路,“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岛,能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本事。”这项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后,不少学生说:“原来课本上的理论,真能变成造福家乡的工具。”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时,他是个“较真儿”的师傅。从方案构思到模型搭建,他陪着学生泡在实验室,经常一忙就到深夜。“不是要拿多少奖,是想让他们知道,敢想、敢做就能有收获。”近两年,他带的团队在全国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被评为校级“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但他总说:“学生的成长,才是最好的奖状。”
刘前:用爱搭建成长的“安全港”
刘前老师,是海事学院最年轻的辅导员之一,也是学生们口中的“前姐”。别看她年纪轻,做起学生工作来可有章法——构建的“思想引领+实践育人+文化浸润”体系,像一张温暖的网,裹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她总说:“航海专业的学生,光有知识不够,还得有闯劲。”为此,她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带着学生跑企业、参加竞赛,这两年拿下4项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不少项目还被企业看中,有了转化的可能。“记得有个学生团队,为了优化船舶配载方案,熬了好几个通宵,最后拿奖时,孩子们眼里的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安全是航海的生命线,这一点刘前比谁都清楚。她建立的“预防+响应+复盘”安全闭环机制,小到宿舍用电检查,大到实训安全规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确保全年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有学生说:“有前姐在,我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出去实习,都特别踏实。”她还主持多项课题,用科研反哺学生管理,去年拿下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自己得先不断进步。”
陈婷:幕后多面手,为学院发展“搭骨架”
陈婷主任,在海事学院身兼数职: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委员、工会主席、质量管理员,同事们都称她为“大管家”。她把“党建引领”抓得实,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科研研究项目”和“党建样板支部标准化建设”,2023年11月,海事学院党支部获评“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这背后有她不少心血。她是个“伯乐”,总想着把老师们的闪光点推出去。挖掘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各类项目、协调产教融合和船员培训工作,样样做得滴水不漏。去年7月,她还协调承办了在博鳌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海员论坛”,连外籍嘉宾都称赞“组织得专业、周到”。对待学生,她同样上心。从2023年起,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赛,拿下多个二等奖。工作中,她坚守公平公正,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时,从不徇私情;生活中,她是同事们的“贴心人”,谁有困难都乐意找她帮忙。她表示“把学院这个‘家’打理好,让老师们安心教书,学生们安心学习,我就满足了。”
在海事学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或许岗位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着同样的初心——把每一个航海梦托举得更高,让每一艘理想的航船驶向更远的海洋。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航标灯”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愿他们的教诲,永远是学子航程中最稳的舵、最亮的光。
最后,衷心祝贺全体老师们节日快乐!桃李芬芳满海天,育人成果映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