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海南赛区)成绩揭晓,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上均创历史新高,本科组获省级一等奖10项(获奖数量最多,推荐参加国赛),省级二等奖6项,省级三等奖8项;专科组获省级一等奖2项(获奖成绩最高,推荐参加国赛),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5项。学校共选拔147名学生组建50支学生团队参赛,有102名学生组成的35个学生团队获奖,获奖率高达70%(全省平均获奖率43.5%),为学校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最好成绩。
在学校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组(杨静、王师、蒋志豪、汤月丽、陈丽米、林晓)备赛有力,学校学子不畏强敌,表现优异,取得好成绩。比赛成绩的不断突破得益于学校一直以来优秀的办学成果和参赛经验。
学校育人成效显著,为参赛储备人才力量
学校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改革,在课程改革和育人成效上取得可喜的成绩,推动教师和学生踊跃参赛,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数学教研室致力于“课赛”融通的课程改革,在大一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建模实例,举一反三,让学生领略数学建模的“魅力”。学生组建成立了“海科大数模协会”,主动搭建平台,让积极向上、志趣相投的数模爱好者走在一起,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也为学校组织参加数模竞赛、数学竞赛和考研深造储备力量。
组建精英指导团,成绩显著
学校副校长杨静在数学教研室内部抽调骨干教师,组建数模精英指导团,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加入。数模精英指导团成员从2019年的2人发展到6人,目前成员分别有杨静、王师、蒋志豪、汤月丽、陈丽米、林晓。在杨静副校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和教师个人教学科研上均取得骄人的成绩,2021-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类技能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已超100项;近三年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和EI收录8篇,人均主持1项科研或教改课题,其中2022年获批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近两年省级教学竞赛获奖2项。
全员参赛,层层选拔,重点培养
数模精英指导团精心制定科学、详实的培训方案,并根据疫情情况灵活调整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保障培训如期进行,效果显著。赛前,由学校数模指导教师组和学校数模协会的学生干部们召集全校对数模感兴趣的300多名同学在美兰校区金鸟巢召开了“2021年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大会暨2022年动员大会”,宣传营造参赛氛围。之后,数模精英指导团秉持学校“人人参赛”的原则,面向全校开设数学课程的7个学院组织了数学建模院赛,初步确定了200余人参赛对象,并于5月底至9月初期间分别开展了数学建模基础培训、数学建模能力提升培训及参赛集训等。最终结合同学们的表现情况,组成最终参赛队伍,重点培养。
精心组织管理,扎实落实培训任务
此次数模竞赛的参赛学生跨两个校区和7个学院,培训规模高达200余人,培训在放假期间且时间较长,需要协调各类后勤保障工作。加之培训内容难度较大,学生的情绪需要得到安抚和鼓励,所以组织管理工作难度很大。数模精英指导团积极协调各方,参赛师生攻坚克难,加上数模协会学生干部有力协助,赛前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线下培训任务,同时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保障学生有序安全离校。数模精英指导团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为参赛学生加油打气,使其更加坚定信心、拉高标杆、团结协作、追求创新,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比赛。
各环节精准研判,因势而动
第一,2022年竞赛较于往年不同,海南省高校均采取线上参赛,相较于线下参赛,线上参赛最大的弊端就是参赛组内沟通协调能否保证顺畅。为确保竞赛顺利推进,指导教师组在赛前准备工作会上提醒各组科学分工协作,并建立线上联系方式保证组员沟通顺畅,加上培训期间已有线上模拟训练的经验,竞赛期间各组均配合默契,沟通顺畅。
第二,竞赛前期,指导教师组提前分析往年赛题后认为,本科组A题和B题一般较为“难下手”,选的较少,C题选的较多,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好合适自己的选题并完成。在此次竞赛中,学校学子有一半参赛队选了A题和B题进行答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获奖率。
第三,赛前,指导教师组为参赛队制定合理高效的参赛时间计划,并在时间节点上不断提醒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准确生成MD5码和提交作品,保障参赛可以平稳有序进行。在此次竞赛中,学校学子的作品提交率为100%。
第四,在竞赛的最后一天,时刻提醒各组及时完成论文并进行查重,培训中时刻强调引文方式。在此次竞赛中,没有出现因两库查重而影响成绩的情况。竞赛期间,参赛学生深度挖掘题意、提出合理假设、精准算法、通宵达旦,顺利完成论文,为竞赛画上圆满句号。
整个参赛过程中,学校教师带领参赛学生克服疫情带来的不便,团结协作,用智慧和辛勤换来了优异成绩,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极大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校争取到更多更高更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