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聘任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学科带头人。
丁永健教授是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及终生教授,1978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系,1980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西门子发电部及意昂电力集团,具有17年工业界经验。丁教授还是中国田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全国首套数字化安全仪控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仪控专家,兼任德国核安全委员会电气专家委员、留德华人教授协会董事会成员、德国逸远教育与慈善基金会副会长。
2019年1月29日,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举办者、创始人、法定代表人、理事长杨秀英教授随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曹勇安教授一行23人到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考察,考察结束后,商定聘任该校副校长丁永健教授为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以下简称“海科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学科带头人。
海科院在进行职业本科试点改革的关键时期,杨秀英理事长做出重要决策,紧扣教育部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定动作”,将应用型课程联盟主席姜大源教授贯彻教育部精神,以“借鉴德国经验,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作为海科院的“自选动作”,保证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丁永健教授是教育部公派留德的华人代表,在德国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且具有17年的工业界经验,在技术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着诸多指导性意见。聘任丁教授来校任职,对海科院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精准开发实践课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3月14日上午,海科院在美兰校区第三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聘任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为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学科带头人,校长韩长日为其颁发了聘书。
聘任仪式上,与会同志对丁永健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副校长周兆德介绍了海科院的院系设置、师资配备、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办学情况。丁永健教授兴趣十足,也以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德国高等教育概况及应用科学类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和制度,比较了中德两国在应用大学建设、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他说,通过兴办应用科技大学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欧洲国家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经验之一。杨秀英理事长巾帼不让须眉,能以国际化视野在国内开办首批应用型科技学校,令人赞叹,让人敬佩!两校虽然国别不同、语言不同,但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科领域等方面却不谋而合,希望未来能就相关领域进一步加深交流与合作。
校长韩长日表示,德国应用大学、应用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成绩属于世界一流,能与世界一流大学面对面交流,机会难得,受益很大。未来会不断探索,争取两校在学生交流交换、教师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校长韩长日为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右一)颁发聘任证书
聘任仪式开始前,丁永健教授就“应用大学建设、应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课题在海科院进行了调研,杨秀英理事长亲自接待,校长韩长日,副校长陈宗华、周兆德,人事处处长吴贺男,校办副主任高伟、创新教育中心主任陈政华等全程陪同。丁永健教授实地考察了云龙校区健康科学学院实验实训室,美兰校区海事学院360度船舶模拟实验室、机电工程学院部分实验实训室及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部分实验实训室等重点实训场所。
聘任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下午,丁永健教授在海科院美兰校区公共教学楼202智慧教室作了“工业4.0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介绍了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的概况、专业设置、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办学情况,阐述了德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工业4.0的背景、发展方向以及高校如何配合等方面内容。
丁永健教授认为,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现况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中国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但应有所创新。丁教授指出,“工业4.0”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对接渊源已久,“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他认为,“工业4.0”将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的一些弱势项目,为中国提供更多商机。丁教授学识渊博、切入工业科技前沿,整场报告生动精彩,精细入微,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会后,丁教授和参会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学校全体校领导,200余名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大家感到,这次报告为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为今后学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
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在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美兰校区公共教学楼202智慧教室作“工业4.0背景下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专题报告
2019年3月15日上午9:00—11:00,应杨秀英理事长邀请,丁永健教授参加了海科院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研讨会。会议由副校长周兆德主持,副校长陈宗华、科研处处长张信文、人事处处长吴贺男及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科研处处长张信文介绍了学校省级重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海科院是海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聚焦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的“低碳制造业”“医疗健康产业”“医药产业”“油气产业”4个重点领域,先后获准筹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起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随后,机电工程学院朱凤芝教授介绍了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该中心由学校与南昌艾克威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筹建,中心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专利18项,主要开展面向极限环境作用的特种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其中,苏明老师的“椰子、槟榔智能采摘技术研究”获批2018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丁永健教授对学校取得的科研成绩十分赞赏。他指出,做应用型研究存在研发经费多、生产成本高、市场专业强、市场需求有限等方面的压力,但从总体方向来说,研究特种机器人的方向是对的,应用前景广阔。他建议,一是要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政策要求进行研发,要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突出优势。结合海科院实际,可以开发护理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二是要坚持走特色之路,牢牢把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研发特色等,不断提高学校声誉,争取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获得国家更有力的支持。
副校长周兆德对研讨会作了小结,他充分肯定了丁教授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参会教师从中充分汲取德国应用型研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更多、更好的举措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丁永健教授第一次来海科院,开展了30多个课时的教学及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项目指导,为学校今后教学改革及项目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决策保障。会后,学校建立了以丁永健教授、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为代表的“海科机器人项目组”微信交流群,每月将开展1—2次的项目研讨。通过微信群,丁教授专门叮嘱苏明老师说:“杨秀英理事长对你的项目很重视,希望你从长远利益出发,不必太节省,集中精力通过合适供货商配合,把样机搞出来。”同时,丁教授还保证每年有100多个小时的项目指导,项目负责人将持续深度对接,加强统筹加快进度,推动项目出成效。
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左二)在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实训室调研
3月15日上午11:00—12:00,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访问学者交流会在海科院美兰校区第三会议室举行。副校长陈宗华,教务处处长刘成有、人事处处长吴贺男、外事办主任王华民,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傅军、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库俊华及部分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参加了交流会。
交流会上,人事处处长吴贺男首先介绍了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访问学者的选拔条件及选拔情况,杨秀英理事长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丁永健教授介绍了国内的学者交流情况,他非常欢迎国内学者到德国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他建议访问学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前期准备,明确访问和研究的目标及对德方教授团队的期待情况,以便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合适的教授提高配对效率。二是提高外语水平,德国对访问学者的外语要求是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B1级。三是增强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德国,学生通常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有比较大的自由度,所以,访问学者要着重培养和强化独立性和自主性,以便更好地达到访问目的。
丁教授让与会教师进一步了解了赴德访学的基本情况以及访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海科院将于近期积极组织开展访问学者的评选及推优工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