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与大学制度建设略论
杨 秀 英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口,571126)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近两年教育部围绕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中国现代大学中的民办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大学发展史虽是大学建制、大学教育的发展史,但大学本身作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的标志,本质上又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历史,现代大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以后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建设,自然有了大学在新形势下的文化重构。第一次工业革命赋予现代大学三种功能:一是知识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这二者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其中隐含的科学研究随后被提出来,成为现代大学的第三种功能即科学研究。19世纪初,德国洪堡大学在大学教育中增加了科学研究 ,使大学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许多大学都争相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研型大学,使现代大学的面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因之焕然一新。这促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进程中,大学以知识传承和科学研究来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其核心还是人才培养,使青年学生在道德品性和知识技能上成为合格的人才。
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落实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世界发展趋势。但什么是大学制度?中国怎样建设大学制度?怎样在党委领导下搞好大学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今天我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问题与大家做一点交流。
一、现代大学的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认为,现代大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为第一阶段,毛入学率15%-50%为第二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为第三阶段。换言之,这三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在50年前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1970年基本完成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我国大学毛入学率1999年为9.8%,2013年为27%,预计2020年稳定达到40%,可能达到55%。尽管我们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有50年的差距,教育质量也相对落后,但我国在校大学生有3500多万人,人数居世界第一。这表明我国的大学教育在近十几年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迅速地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这既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可喜现象,又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是高校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十大变化进行考察。
第一,高等教育办学观念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个人享受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大众化教育阶段,个人享受高等教育是一种资格。普及化教育阶段,个人享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义务。在这样的转化中,职业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实践实训、重技术技能成为新的教育模式。
第二,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心智及个性化的发展,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创新。大众化教育阶段,重在把学生培养成心智健康的专业技术人才。普及化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核心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这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课程与教学形式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课程是由专业专家制定,有专业的深度及专业知识体系。大众化教育阶段,课程是模块化设计,采用通识课+平台课+核心课的教学形式,并将核心课程对应培养目标,开展项目教学,满足专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普及化教育阶段,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应试教育将被打破,学习与生活的界限趋于模糊,更多地利用继续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技术人才开展教学活动。而涉及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第四,学生学习经历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开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按五年一贯制的一定比例开展。大众化教育阶段,在精英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受教育的渠道,全日制教育增加职业培训取得双证书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化教育阶段,全日制教育增加职业培训取得双证书,传统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将打破,间断性学习日益普遍。
第五,学校的类型与规模变化。精英教育阶段,一般高校在校生2000-3000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以综合性大学为标准,在校师生有的会达到20000-40000人。普及化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不受规模限制,学生之间差异性普遍多于共同性。
第六,领导与决策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高校行政结构的领导、政府官员、大学校长掌握学校的领导权与决策权。大众化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党委领导掌握领导权与决策权,民办学校教育集团掌握决策权和领导权,师生参与部分决策。普及化教育阶段,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由民众参与大学教育的发展和决策。而且社会的发展更深刻、更直接地影响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第七,学术标准与学术管理变化。精英教育阶段,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评价体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学术成员同时担任行政管理人员。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专职行政管理为主,治学不治教,大学校长专业化专职化。普及化教育阶段,学术成果转化增值为评价依据,行政与学术管理既专业化又专职化。
第八,内部管理的变化。精英教育阶段,高级职称人员掌握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级职称人员掌握高校的内部管理权的同时,中青年先进代表和党员干部参与内部管理。普及化教育阶段,全员参与,民主集中被广泛和运用到内部管理上。
从这里可以知道,大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使命和管理职责,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育状态作出相应的决策,以便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吻合。其中,我国民办大学由于办学的时间一般短于公办大学,在学校的管理和内涵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代大学管理与大学制度建设
《纲要》在总体设计上是从广义的现代大学制度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根据中国国情设计的,包括大学内部的管理体系、领导制度内部管理体系、学术制度内部管理体系以及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规范性文件。从它的总体设计,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第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在领导制度内部管理体系上,《纲要》提出大学应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部体系包括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强调会议秩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并完善大学校长的选拔聘用办法,民办学校还应该有理事会行使章程的权力和提名校长的权力。只是当前校长的选拔,除民办大学外,基本都是上级任命,从内部系统管理考量及依据执行能力来选任还做得不够。一所大学的校长,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不能不选拔优秀的人才担当。
党委领导主要职责有九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审议学校宏观、中观、微观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民办学校三套班子、公办学校二套班子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六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七是领导学校工会、团委、学生会、教职工代表等党群组织。八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九是科学管理,吸收普通教师参与重要工作决议。
高校校长要依据《纲要》的规定,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其主要职权有七项:一是拟定全校发展规划,制定宏观、中观、微观制度和年度计划,通过民主会议、集中决策,组织实施。二是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和教学研究,以二者的研究推动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三是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推荐副校长人选、注意内部组织结构分项负责人的专业化、专职化。四是聘任教师,让师生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严格学籍制度,实施奖励和处分措施。五是量化执行所拟定的年度经费预算,保护学校资产,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六是承担家长的责任、学生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让学校的管理稳定、和谐、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七是民办大学的校长需按理事会章程办事,执行校党委会和民办学校理事会批准的其他职权其他职权。
这里特别需要说的是,民办学校理事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主要职责有六项:一是负责办学前期经费投入。二是负责后勤社会化的安全。三是提名校长候选人。四是保障大学治理结构权力、责任、资金支配合理合法。五是理事长承担对教职工、政府、合作单位的责任。六是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履行职责。
第二,分项管理,各司其职。学术制度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委员会的作用。为此,一般大学都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我院也是如此),分项管理,各司其职。教学委员会把好项目的组织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把好项目的深度关;学术委员会把好项目高度关。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教学委员会牵头组织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组织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与校企合作项目主要的不同点是,前者注重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后者注重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果转化。
第三,三层制度,从宏观到微观。管理制度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上层按照宏观制度履行职责;中层干部按照中观制度履行职责,中观制度必须便于工作重复开展,通过它实现工作目标;微观制度主要是便于业务经办人操作,并根据中观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细化流程,形成支持性文件。三者协同实施,缺一不可。宏观制度是由高校领导按照政府政策、国家政策制定的,不能随意改动;中观制度是高校校长、行政负责人组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微观制度是学校各处室根据上级文件和行为规范、为便于具体执行制定的。
第四、科学发展,民主集中。大学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既利于民主,又利于集中,是领导者权力、责任以及财务的综合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结构注重领导者、管理者、业务经办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权力跟着责任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在权力、责任、资金支配权三者之间相协调。大学管理的目标能否在达到,如何提高办学质量,要看工作任务的目标与格局,格局高则功能强,现代大学发展的目标就高。
总之,现代大学制度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只有完成了大学结构科学化,才能建立好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使现阶段的大学教育真正能够在内涵建设上,把握好社会提供的种种机遇,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办得卓有成效。